笋壳鱼养殖技术规程
1 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笋壳鱼(包括线纹尖塘鳢(Oxyeieotris lineolatus)、 云斑尖塘鳢(Oxyeieotris marmoratus)及其相应杂交种)的生活习性及养殖环境条件、苗种培育、食用鱼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。
本标准适用于笋壳鱼的养殖。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GB/T 18407.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
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
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
NY/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
3 术语与定义
3.1 鱼苗
本标准规定出膜3d的鱼花至全长2.5㎝的鱼为鱼苗。
3.2 鱼种
本标准规定全长2.5㎝以上至全长10㎝的鱼为鱼种。
4 主要生活习性
肉食性、底栖、水温适应范围14℃~34℃,最适水温22℃~28℃,致死水温9℃,水温低于16℃,或水温升至34℃以上时,停食。
5 环境条件
5.1 水源、水质
水源水质应符合GB/T18407.4的规定。养殖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。水源充足、无污染,池塘排灌方便,进排水分开。
5.2 鱼池
鱼池要求见表1。
6 育苗培育
6.1 培育设施
水泥池的规格:每个为10m2 ,深度:1m,水深:0.5m~0.7m,配备增氧设备。
6.2 培育方法
出膜3d的鱼花在水泥池放养密度为105000尾/ ha,可投喂用80孔/㎝~100孔/㎝的绢网过滤熟蛋黄,7d后可直接投喂水蚤、轮虫等,经过1个月培育生长到全长62.5px可放入鱼池培育。
6.3 观察与记录
每天测定水温、溶解氧、氨氮、Ph值等必要环境因子,注意水质变化和增氧,并做好记录,具体表格见附件1。
7 鱼种培育
7.1 鱼种来源
苗种应来源于持有国家或本省、市发放的种苗生产许可证的鱼苗场经人工繁育的苗种或杂交子一代。
7.2 培育前准备
7.2.1 清塘消毒
干塘后,用生石灰750kg/ha~1500kg/ha全塘散泼,或加水0.7m~0.8 m用茶麸毒塘,用量450kg/ha左右,方法是将茶麸提前浸泡10h-15h,然后开水散泼全塘,清除池塘中所有杂鱼虾,并用塑料布分隔出1/3的水面做好第一阶段的培育。
7.2.2 培水
鱼苗投放池前5d~7d,每天沿池塘四周散泼鱼浆或豆浆15kg/ha~23kg/ha培水。
7.3 放养时间、规格、密度
每年当水温升到22℃以上,投放鱼苗。规格为全长2.5㎝~3㎝,密度为75000尾/ha~105000尾/ha。
7.4 培育方法
饲料主要投喂新鲜的水丝蚓或鱼浆,沿池塘四周投喂。 投喂量根据气候、水温而定,一般日投喂150g/ha~225g/ha的水丝蚓或鱼浆。每天投喂2~3次,均匀泼洒。62.5px~75px的鱼苗经过1个月培育可达4 cm~125px以上,可以撤去分隔池塘的塑料布,进入第二阶段培育;第二阶段培育每2/15ha配备一台增氧机。逐渐驯养定点投喂,每个池塘在10个~12个定点处设食台,食台离池底500px~750px,经过30d~40d左右培育,全长可达250px后,可进行第一次分塘。
7.5 巡塘与记录
专人管理,每天早晚巡塘, 观察鱼种活动情况是否正常,发现浮头及时增氧,保持池水“爽、嫩、活”。做好水质、水温、投料、换水及鱼种状态的检查和记录。
7.6 鱼苗运输
鱼苗的运输可用塑料薄膜袋充氧气运输。塑料薄膜袋的规格为40㎝×80㎝,装水量为1/3,水温22℃~25℃,全长2.5cm左右的鱼苗,每个塑料薄膜袋装5000尾。从装袋到放池的时间不宜超过12h。
8 食用鱼养殖
8.1 种质要求
全长10cm以上,体色鲜艳,体格健壮,无畸形,逆水能力强。
8.2 养殖前准备
8.2.1 清塘消毒
按7.2.1的方法执行。
8.2.2 培水
鱼种投放池前5d~7d,每天沿池塘四周散泼鱼浆或豆浆15kg/ha~23kg/ha和1/15ha放发酵的10 kg~15kg鸡肥作基肥培水,基肥使用按照NY/T 394执行。
8.3 养殖模式、规格、密度
笋壳鱼食用鱼主要养殖模式为主养,搭配鳙鱼、鲢鱼、鲫鱼等。笋壳鱼在每年5月~6月,放养规格10 cm以上,放养密度为300000尾/ha~37500尾/ha。搭配鳙鱼密度为300尾/ha~450尾/ha,搭配鲢鱼密度为750尾/ha,搭配鲫鱼密度为450尾/ha。
8.4 养殖方法
鱼种经过60d~70d左右养殖,全长可达13cm~16cm左右,可进行第二次分塘越冬;越冬开棚在次年的4月中旬,第三次分规格投放大塘养殖。
8.5 投饵
饲料主要用鲜活的鲮鱼和冰鲜野杂鱼等。活饲料通常投放小于笋壳鱼体长1/3~1/2鲮鱼、野鲮活鱼作饵料鱼,日食量为体重的5%~6%,根据吃食情况,及时补充饵料鱼。投喂冰鲜野杂鱼时,经加工后的块状饲料投在食台中,每天投喂1次~2次,日食量为体重的5%~6%,次日检查食台,根据摄食情况,酌情增减饲料。
8.6 巡塘与记录
每天早、晚巡塘,观察塘水水色和透明度变化,及时调节水质;发现浮头及时增氧,观察塘鱼活动是否异常,并作好池塘生产日志。
8.7 越冬
养殖食用鱼的周期为15个月以上,当年繁殖的鱼苗不能养成上市,要经过越冬阶段。越冬期为每年的11月初至来年的4月中旬。越冬采用塑料大棚,确保棚内的水温22℃以上。越冬期间每天早、晚巡棚,观察塘水水色和透明度变化,透明度降低,及时调节水质;浮头及时增氧。
9 敌害病害防治
发生敌害病害时,应及时做好记录(见附件2)。
9.1 敌害预防
在前期养殖时一定要清塘,清除池塘中所有杂鱼虾,同时要防止水蛇、青蛙进入池塘,防止青嘴鸟在塘边捕捉鱼苗。
9.2 寄生虫的防治
锚头蚤、小瓜虫病是笋壳鱼的常见的寄生虫疾病,防治方法是养殖过程定期消毒水体,每667m2可用1mg/kg 强氯精泼洒或用敌百虫等药物虫,使用除虫药间隔为7 天。
9.3 预防水霉病
水霉病可防不可治,养殖户只要重视清塘和养殖水质管理,尽量投喂活饲料鱼,不要在低水温季节投苗,一般都不会发生该病。发生了可全池泼洒亚甲基蓝,使池水成0.2mg/kg 浓度,再隔2 天泼洒1次,也可减轻死亡,阻断传播。
9.4 肠炎病
在投喂冰鲜鱼要去内脏经清洗后投喂,经常清洁和消毒食台,可定期拌喂酵母提高鱼的抗病能力。也可用1克/米3的菌毒清(聚维酮碘溶液)全池药浴,连用2~3天;同时内服强克(诺氟沙星粉)或大蒜素、VC,连喂3~5天。
9.5 烂鳃病
用1.0克/米3的氯消宁或0.75克/米3的有机碘全池药浴,视病情轻重连用2~3天。
9.6 白鳃白肝综合症
用1克/米3消毒净水液浸浴,连续2~3天;同时内服氟苯尼考粉、三黄粉、VC,连续3~5天。